baike-detail">.

日常生活中,媽媽們是不是經(jīng)常會經(jīng)歷這樣的場景:準備吃飯了,孩子卻還在電視機面前聚精會神,媽媽催著孩子快點關(guān)上電視來吃飯,孩子卻說:“等我看完這一集再去吃飯?!?/p>

媽媽一聽不耐煩了,繼續(xù)催促孩子。孩子見媽媽有些怒意,馬上央求道:“再看10分鐘就好?!?/p>

孩子看媽媽沒反應,繼續(xù)請求:“那就再看5分鐘好不好?媽媽?!?/p>

這個時候,媽媽看著孩子哀求的小眼神,心軟了,想著5分鐘也不耽誤吃飯,就妥協(xié)了:“那再看5分鐘就來吃飯啊。”

媽媽帶著孩子去逛超市,孩子看到自己最愛吃的巧克力就邁不動腿了,跟媽媽說要買,媽媽說要保護牙齒,不能總吃巧克力,先不買了,這下孩子不干了:“你要是不給我買,我就不走了!”

過會兒看媽媽沒有理會自己的要求,而是繼續(xù)往前走,就馬上屁顛屁顛追上去央求:“媽媽,我只要一塊巧克力,買了這個就不買別的糖了?!?/p>

媽媽看著孩子可憐巴巴的表情,想著吃完巧克力讓孩子刷牙就好了,孩子這么喜歡,于是就拿起巧克力放入了購物車里。

不知道父母發(fā)現(xiàn)了沒有,這兩個場景中的孩子都在跟父母“討價還價”,并且都取得了成功。

孩子愛討價還價,禍根在父母

“媽媽,我再吃一塊巧克力行不行嘛?”、“爸爸,我再看十分鐘電視唄”、“奶奶,我今天只上半天幼兒園好不好?”……很多父母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慢慢長大,漸漸開始跟父母談條件,“討價還價”。

但是,仔細回想一下,你是不是經(jīng)常對孩子說:

如果你這次考試考滿分,我就給你買玩具車。

如果你乖乖把作業(yè)寫完,我就讓你看一集動畫片。

你要是把藥吃了,媽媽就給你買糖吃。

……

你看,“交換條件”都是父母主動提出來的。

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長的所作所為。你總跟孩子談條件,孩子又怎么不能有樣學樣的反過來跟你討價還價呢?

時間久了,孩子越來越知道父母的軟肋在哪里,因此會更加變本加厲的“欺負”父母,無論做什么事,都會先談好條件,反正一定要為自己爭取點什么東西才會開心。

還有一種家長,總是低聲下氣的求孩子說:“好孩子了,快點把最后一口粥喝了,喝完我們好去玩?!焙⒆涌偰芎苊翡J的感覺到,你這是在求他們,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手里有了談條件的籌碼,自然也就懂得如何跟家長討價還價了。

孩子愛討價還價不聽話,都是因為家長喜歡做這件事!

孩子討價還價時,父母這樣做

1. 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,不和孩子講條件

父母要先改掉經(jīng)常跟孩子說的“不好好吃飯就不許看電視”“你只有聽話,我才會滿足你的要求”這些話。